履行指示一年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1-08 10:52
履行使命的一年|坚持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荆楚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绚丽多彩。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农新宇 海冰
金秋期间,会有好消息传来。在11月4日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来自湖北的三幅作品荣获文华三项大奖,获奖数量居中部第一。
舞剧《乐合长歌》以编钟为灵魂,充分展现楚风风情,楚剧《天更牛传》充满荆风楚韵……荆楚文化之美再次闪耀全国。
文学艺术创作是现代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三幅获奖佳作,在荆楚泥土的芬芳中绽放,是湖北改革开放的辉煌典范。去年。
“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理应肩负起使命。”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考察时的严厉批示仍回响在耳边。在荆楚大地上,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努力弘扬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发展的好实践。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一系列璀璨而深远的答案组合在一起,为美丽湖北、厚重支点持续注入文化能量。
探根文明,创造长江沿岸高雅文化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和利用,加强长江文明起源研究和传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纵观历史深处的严厉指示。
长江流淌,文明延续。楚文化博大精深。一年来,湖北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考古发现、遗址保护和振兴示范,向世界讲述了丰富多彩的长江文明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湖北在全国率先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一年来,举办了“长江文化大师研讨会”、“长江高端智库对话”等多项重大活动。学术期刊《长江文化研究》于2025年1月创刊,迄今已发表深度理论文章30余篇。 2025年湖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考古项目5项,其中4项在Y长江文明研究类。
2024年12月,湖北发起成立的“长江考古联盟”在武汉诞生,标志着长江文明研究进入新阶段。联盟围绕“中国考古”这一主题,对长江文明的起源演化及其与黄河文明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仅九个月后,今年8月,孔院联盟第二次研讨会,近两百位专家学者重聚,分享最新成果和共同发展方案,充分展现了湖北在探索文明起源方面的引领和担当。
目前,湖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在认真开展。截至目前,全省“四普”共调查不可移动文物42785处,其中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三普”复查,复查率100%。普查共发现新文物6310件。人口普查的开展和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伊拓雄凭借扎实的基础和不断延续的长江脉络,湖北力争领先。 2025年6月,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成功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继熊家中、盘龙城、屈家岭、龙湾之后湖北第五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
此外,湖北计划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南水北调博物馆建设,深化屈家岭遗址、盘龙城遗址、大虎嘴遗址、楚济南古城等考古发掘。同时,我们正在建设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简牍研究高地。
继2024长江文化艺术季成功举办后,今年9月至10月历时一个半月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再次奏响以“高地之高地”为主题的长江建设传承与转型的真气乐章,12项主体活动精彩纷呈,相互攀登,在江岸留下万千欢声笑语。开花结果,深入人心。
紧随时代、创意因魂,文化变革发展亮点多
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远古时代,进入造剑厂、越王宫殿、争霸战场,体验勾践持剑厮杀的惊人场景。古战场上猛烈g。
“哇,她好可爱啊!”今年五一启动以来,湖北省博物馆“穿越青铜时代”大型沉浸式VR体验项目场场爆满,游客欢呼雀跃。
一年来,湖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保护文化根的同时,以创新为灵魂,带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强大的文化瑰宝“会说话”、“活起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和文化影响力。
创造力的春天浇灌了湖北文化变革发展的花朵。
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湖北五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各显神通——铜绿山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推出博物馆大戏“因青铜而生”;熊家忠小鬼在旅游领域应用智能投影仪,实现从“考古遗址”到“文化空间”的转变;盘龙城深入探讨“商文明”和“公共考古”主题,致力于打造长江文明研究中心。在每个遗址公园,丰富的历史都转化为游客可以触摸和感受的温度。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梦县博物馆参观考察。如今,这座县级博物馆已成为热门景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掀起了文化旅游热潮。云梦县正以坚定的步伐,全力推进中国简文化名县建设,让千年古简“活起来”。
这里,沉浸式楚秦文化体验综合体——云梦县博物馆特色文化区于今年国庆正式开业。纪录片《《云梦简简》上线,短剧《如果秦简简会说话》上线,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楚秦文化热”。
创意是灵魂,一年来湖北文艺创作再次取得丰硕成果。第十八届文华奖,来自湖北的五幅作品入围决赛。植根编钟文化、打造荆楚美学的舞剧《月河变》荣获文华音乐奖;反映乡村美好变迁的楚曲楚曲《田更牛传》荣获文华导演奖;从央视春晚红遍全国的歌曲《世界给我》,青年合唱版全新演绎,荣获文华节目奖。过去湖北的四大名著——话剧《屈原》、广播剧《问天》、书《零公里》和理论文章《习近平重要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荣获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作品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或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湖北蓬勃发展的文艺景象。
创造力是灵魂。一年来,荆楚文化产业数量与质量双双提升,势头汹涌。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机构数量达4213个,居全国第六位。今年前三季度,我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985.83亿元,同比增长10.1%。今年5月,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武汉科技大学数字传播公司入围“2025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上个月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乐器展上,20多家湖北企业集体亮相。其中,仅一诺国际乐器公司就在该地区签订了近2亿美元的订单。
创意是灵魂,一年来,创新文化形式不断涌现,造福人民。全省文联现有文艺志愿者5.6万余人。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足迹遍及全省103个县(市、区)。他们通过脚踏实地、温馨的现代表达方式,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击疫情的伟大精神,让党的声音飞进寻常百姓家。 “乡村音乐浪潮”、“书法浪潮”、“摄影浪潮”等系列活动“拉菲波”已成为乡村文化新品牌,为群众带来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打造全球旅游目的地,“知音湖北”诚邀世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打造精品摄影文化旅游地图和线路,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湖北时对湖北文化旅游发展确立的高标准定位。
一年来,湖北以山水为笔,以文化为墨,努力谱写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新篇章。
8天,全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36.34万人次,比2024年同比增长12.9%,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为69.7%,比2024年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2025年中秋假期,湖北文化和旅游交出成果。
湖北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凄美的诗,一座郁郁葱葱的花园,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过去的一年,湖北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产出了闪耀新智慧的诗篇和远方故事,自信地向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
品牌引领,擦亮“知音湖北”金名片。一年来,“知音湖北”全球推广计划全面启动。以“五”名片为引领,我省整合主要旅游资源,推出“神武峡”和“红黄红”两条文化旅游主轴,将散落的明朝珠串成绚丽的项链。连续举办的世界武当太极拳大会、全球旅行社大会、汉马、武汉公开赛等节庆活动,使湖北山水之美、人文之美闻名而广。
“湖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它融合了古老的智慧、历史建筑和自然美学。”今年4月,受邀考察“神武峡”线路的联合国旅游专家考斯拉受到称赞。
创新业态,拓展文化旅游消费新局面。省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等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成为热门景点;黄石华新水泥厂、宜昌809厂等工业遗址改造为文化街区; 《三峡千古情》、《逍遥武当》等旅游演出、云体验空间广受好评;长江灯光秀和夜晚的黄鹤楼成为象征性的奇迹。湖北已成为全国赏花旅游热门目的地、体验赏花的最佳去处江南游玩,长江夜游首选。
这一天的国庆节,湖北省博物馆经常出现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 “太漂亮了,太闪亮了!”中冶南方城市环保中心印尼员工参观时连连称赞。
完善服务,努力打造优质服务新标杆。一年来,湖北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和服务标准,推动景区、酒店等场景升级。对旅行社“带游客来湖北”给予财政奖励,优化旅游便利化政策,推广多语种标识、境外卡支付等服务。例如,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多语种导游,并支持护照、永久居留证预约,为游客提供便利。或国际游客。 “亲切守信”、“环境优美、服务优良”已成为湖北文化旅游最亮丽的底色和最鲜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