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肥沃农场稳产增效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1-08 09:18
升级良田稳产增效——江西省鄱阳县“建、管、用”并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深秋,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游墩街道镇张田村高标准农场里,丰收的喜悦随着稻谷的波浪滚滚而来。一片片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田野里挂着沉甸甸的稻穗。许多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轰鸣、穿梭。肥美的稻穗很快就与机器结合在一起,金黄色的稻谷源源不断地被运输车辆运载着。 “张田村的耕地面积有2000多公顷,去年我们就开始实施高标准农场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1600多公顷。现在田间灌溉方便,适合机械化耕作,农民的耕种成本降低了很多。”油墩街镇党委副书记胡永成表示,这里的高标准农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年来,鄱阳县认真实施“土地囤粮、科技储粮”战略,按照强政策、强投入、强建设管、强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场建设,大幅度改善农场基础设施,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科学规划“建”好农场,提质增效打基础“高标准农场建成之前,我也在这里种地,但种得不多,只有60到70公顷。现在机械耕作道路已经建成,这里的机械耕作更加方便,减少了产量乐丰镇磁山村农民王美玲今年共种植水稻13公顷,0多公顷,“水稻亩产增加200公斤,一些条件好的地块可增产300至400公斤。”运河修好后,每块田都有水了,我还加了一些龙虾苗,实现了稻虾混作。”王美玲说,相比之前的模式,这种模式每亩地至少能增加3000元的利润。
磁山村位于鄱阳湖畔,土地平坦,土壤肥沃。 2022年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前,当地政府结合村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将地方特色产业与高标准农场建设相结合。先进行规划设计,然后去其他地方ins检查和研究,然后开始建造和修复。乐丰镇党委副书记叶振鹏告诉记者:“该项目共平整土地4900公顷,修建灌溉渠道5.4公里、排涝渠道8.2公里,修建机械化农桥3座、P站水1座,并具备电力和管理能力,不仅在磁山村,而且在乐丰镇、饶丰镇、三庙前乡等乡镇也覆盖,在低洼地建设高标准、规模化稻虾田,全年一季稻,实现“一田两用、一季两收”。为确保高质量建设项目,需要一支由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法人等部门组成的高标准农场队伍。第二法人,并全力支持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亚军表示,建设期间,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内容规划设计方向,做到了“三个结合”(即基础配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生产规划与村庄规划相结合、项目效益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先建立机制,后项目发展。确保质量建设,为粮食增产丰收奠定基础长效机制“管好”良田,联建、联保、联运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长期利益将是关键。鄱阳县还做好管理工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激发高标准养殖场活力。鄱阳县制定了详细的高标准农场管护制度,明确了管护主题、管护责任和管护标准。 “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保护’的原则,把管护责任落实到村、农户小组,积极探索建后管护机制,每个乡镇配备一名督导员,每个组配备一名网格员,确保耕地结算1400万元以上,农田保有率高,县保财厅和部门有能力上百万元,每年拿出资金用于农田设施的日常维修和保养。为管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孙亚军告诉记者。“村里为我们设立了公益岗位。我是农田管护员,负责村里这个高标准农场的日常检查和简单维护。我每天都会沿着拖拉机道走一走,看看水道是否堵塞,拖拉机桥是否稳定,农场设施是否会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磁山村农场管护员徐东春笑着说,“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有稳定的收入,而且还会让我感受到自己在为村里做实事。 “看到农场越办越好,我就有成就感。”除了设立公益岗位外,鄱阳县还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场的管理和维护。g、农民意识和管理技能增强,成为农场管护的“主力军”。 “如今,我们村的村民把高标准农场视为自己的‘财富’,积极参与农场的管理和保护。大家都知道,只有经营好农场,才能不断获得好收成。”叶振鹏说,“‘共建、共管、共享’模式让标准农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宝藏’。”此外,该县还将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济经济组织参与高标准农场的管护,将管护纳入村规民约,鼓励村民自觉爱护和维护高标准农场工程设施。实现了全球化、常态化、长期化的后期建设管理保护,确保高标准农田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持续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支撑。高效集约“用”良田,增产增收,促复兴。鄱阳县不仅在高标准农场“建设”、“管理”方面下大力气,在“利用”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以前田里没有泵站,需要灌溉时,有的农民自己买了小型泵站,还要搬运电线,非常困难、困难,不安全。特别干旱的季节,很容易出现用水纠纷。”胡永成说,今年季节雨水很少,但张田村的水稻生产没有受到影响,也没有农民。因水资源发生冲突“泵站、涵洞、渡槽……这些设施现在都齐全了。直接在田里修渠,水流很顺畅,即使出现内涝,也能把水排掉。”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而且随着高标准农场的建设,土地的产出能力和稳定性大大提高,吸引了较大的种粮户和农业企业搬迁土地。据胡永成介绍,在建设高标准农场之前,张田村每亩地的租金为200至300元,最多的村有400多个。从去年开始,高标准农场建成后,土地租金上涨至600至650元。现在适合机械化耕作,劳动力成本降低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产量的增加,你的早稻产量每亩增加200至300公斤。这对我们来说是真正的好处。 “看着晚稻田,吴义勇脸上挂着笑容。在鄱阳县,像吴义勇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他们从高标准农场中受益,耕地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虾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全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