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航空应急救援领域的六项团体标准在江西景德镇发布。
标准系统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形成了涵盖“人、机、材、方法、环境”全要素的运营管理体系。
中国航空学会团体标准与认证推进委员会主任委员梁立涛:航空应急救援流程目前已进入重大运行流程。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安全、运行效率,包括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都会出现问题。所以基于这个层面,我们推出了这六个标准。
该标准为以往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规则和不一致的情况提供了详细的技术依据。规范特种作业,提高复杂情况救援能力。
通过建立人员资质全流程规范标准、设备检查、空中作业和特殊情况处理等,预计绳降作业效率可提高40%左右,作业风险可降低30%以上。
通过建立物资准备、舱内布置、航班投放、特殊情况处理等标准流程,预计单次投放任务准备时间可缩短30%,投放精度可提高50%以上,为发展高效、安全的航空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扩大应急救援体系。每年出动150余架大中型直升机、10架大型飞机、2.3万架无人机为重点灾区提供护航飞行,为高效救援组织节省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