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锦华:树立正确的中美经贸关系观非常困难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1-05 09:20
近期,中美就经贸关系达成重要协议,标志着两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冲突和竞争后进行了重大政策调整。在此背景下,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美国认为贸易战可以改变中国经济,但这是错误的》的文章。文章公开表示,华盛顿最终可能不得不放弃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性变革的长期目标。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这反映出美国一些精英长期以来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看待经贸关系。这种脱离对两国社会和贸易真实认识的误解,多年来一直是扰乱中美整体经贸形势的重要根源。事实上,这种阶段性放松这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在全球格局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延长的背景下,两国基于现实利益和战略合理的再平衡。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经贸关系的周期性缓和是典型的制度结构博弈的结果。根据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提出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权力关系不再表现为军事对抗或政治压制,而更多地表现为经济链条的深度嵌套和利益网络的广泛交织。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你中有我”的供应链格局。即使在t在贸易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双方贸易额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降,部分地区甚至还在持续增长。这说明市场规律和产业逻辑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剥离产业链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高昂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美国的这一政策调整本质上是迫于自身经济压力和全球战略困境的务实选择。近年来,美国通胀居高不下,消费者负担加重,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征收的关税很大程度上转嫁到了国内企业和民众身上。与此同时,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封锁并不局限于中国的科技发展如预期。反而加速了中国在半导体、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材料。在此背景下,美国需要重新评估“脱钩断网”政策的可持续性。中方的应对举措也体现了战略主动性和制度逻辑。对于中美这份协议,国际舆论期待在取消部分中国商品关税、暂停出口管制50%渗透规则、稀土出口管制、颁发一般出口许可证、恢复购买美国农产品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进展。中方的举措是基于国内和世界经济稳定的主动调整。中国的战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能源价格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动向世界粮食安全和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合作信号有利于稳定全球市场预期,防止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这是中国推进制度开放的又一重要实践。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从以商品、要素流动为基础的开放转变为以政策、法规、管理、标准等制度等为基础的开放。此时,中国在一些领域采取了灵活举措,在坚守国家安全底线的同时,通过制度变革实现更高程度的开放。这也是中国将战略反制与不正当对话能力相结合的艺术的一个例子。近年来,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中方依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美国企业对不可靠实体进行制裁等。t并对关键资源实施出口管制。这些举措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也促使美国重返谈判桌。现在,随着美国做出重大让步,中国及时调整政策,在坚定维护战略主动的同时,表现出克制和善意。这种恰当的应对策略,纯粹是中国外交智慧的体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安排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经贸范围,触及全球公共安全领域。 “问题”谈判模式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多问题捆绑博弈的特点。这说明中美之间的问题不是靠向一地施压就能解决的。只有建立互助机制、合作多层面的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中的反思迹象表明,基于现实成本和收益的理性正在促使美国一些势力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这也有力地证明了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任何背离这一本质、试图以零和思维进行政治操纵的做法都难以为继。树立正确的中美经贸观是非常困难的。 (作者系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员)